环保人看过来!新出炉《“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你有关


日前,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联合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十大重点任务,重点发展一系列环境监测技术。

作为环境监测人的一员,小望和你一起关注专项规划的重点 😄

 

十大重点任务

(1)生态环境监测

(2)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

(3)生态环境大气污染防治

(4)土壤污染防治

(5)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

(6)多污染物跨介质综合治理

(7)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8)新污染物治理

(9)应对气候变化

(10)支撑国际生态环境公约履约

《规划》对每一项任务都细化为不同的方向,明确了一系列重点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

 

重点发展的智能化环境监测技术应用

(1)在大气PM2.5与O3污染综合立体监测技术上

突破大气PM2.5与O3及其主要前体物的精准探测、智能关联感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构建业务化立体观测网络,建立基于立体监测的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形成大气多要素智能立体监测—质量控制和保证—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体系等。

(2)在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协同监测技术上

开发高灵敏度高稳定性智能化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重金属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场地土壤重点污染物原位在线检测技术与智能设备,地下储罐、管道周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隐患快速检测设备,场地污染现场检测与监管一体化技术与移动式装备等,

(3)在生态环境应急多源数据智能化管理技术上
整合水质、水文和生物等多源数据和预警模型,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生态环境风险分级预警、应急监测响应的智能化技术平台等。

(4)在动态源清单与大气环境自适应智能模拟技术上
构建多尺度自适应环境大气动力学模式与再分析数据集,研发臭氧和细颗粒物智能预测和溯源仿真技术,实现7~14天多尺度空气质量逐时预报预测等。

(5)在多污染物源排放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技术上

重点突破移动源近零排放、非电行业NOx超低排放、VOCs多源全过程控制和超低排放监测监管等关键技术,研发多污染物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等关键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等。

(6)在土壤污染精准识别与智能监管技术上

建立土壤生态环境大数据与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拟建、在产和退役场地土壤污染全链条智慧监测与防控等。

(7)在固废风险智能感知与数字化管控技术上
突破固废4D断层扫描、痕量元素灵敏感知、大尺度区域废物精准探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固废不同利用处置场景生态环境风险智能感知与管控技术等。

(8)在废旧物资智能解离装备与高值循环利用技术上
开发手机、平板电脑、家电等废旧集成产品智能拆解装备与高值利用技术,以及废旧高铁机车、飞机、风电机组等重型装备关键零部件智能拆解与再制造核心装备等。

(9)在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和绿色修复技术上
开发场地土壤—地下水多介质复合污染协同治理和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与智能装备等。

(10)在多介质复合污染协同治理技术上
研发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增效技术,构建空地一体生态环境感知—多介质生态环境实体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响应决策技术等。

(11)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入侵防控技术上
开发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变化预警系统;发展入侵物种危害评估、智能监测与防控技术体系等。

(12)在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技术上
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智能管理体系和调控模式,支撑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建设等。

 

 

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内容

大气PM2.5与O3污染综合立体监测技术

1.突破大气PM2.5与O3及其主要前体物的精准探测、智能关联感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

2.自主研发高时空分辨大气立体观测技术装备、现场快速监测为主的污染源监测技术、便携式仪器设备及大气汞监测技术装备;

3.重点突破在用汽油车高蒸发排放VOCs识别、柴油车和非道路高NOx快速检测及面向国六车的分布式车载诊断检测和在线监控大数据管理应用等技术和设备;

4.研究大气恶臭污染在线监测、影响评价、精准溯源技术;

5.构建业务化立体观测网络,建立基于立体监测的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形成大气多要素智能立体监测—质量控制和保证—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体系;

6.研发全组分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层消耗物质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在典型地区开展业务化应用示范,满足新时期大气PM2.5与O3协同防控需求。

 

小望家能提供的相关监测仪器与技术

大气面源和噪声天地一体化监测

 

大气污染防治

▶  动态源清单与大气环境自适应智能模拟技术。

1.研发污染源多污染物化学组份原位检测、便携式检测和在线质控技术;

2.建立关键活性物种源排放表征和校验技术,构建颗粒物和VOCs源排放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动态源排放清单平台和数据产品;

3.构建多尺度自适应环境大气动力学模式与再分析数据集,研发臭氧和细颗粒物智能预测和溯源仿真技术,实现7~14天多尺度空气质量逐时预报预测。

▶  多尺度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跨介质的耦合机制

1.阐明PM2.5与O3的污染成因、耦合机制及与前体物排放的非线性关系,构建基于大气氧化性调控的PM2.5与O3协同控制原理;

2.揭示多污染物在大气—地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解析氮碳硫汞等循环过程对区域空气质量和调控策略的影响;

3.量化气候变化对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及其对重污染的贡献,提出气候友善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策略。

▶   大气复合污染健康损害机制与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1.阐明大气污染组分和生物气溶胶的人体暴露特征、健康危害及其机制,构建居民对大气污染响应的全系列健康效应谱,研究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确定原理及方法;

2.研发高精度近地面道路交通特征污染物暴露评价技术,评估大气污染的疾病负担;

3.研究大气沉降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机制与剂量—响应关系以及大气典型污染物生态环境基准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4.突破室内多污染物检测、调控及净化技术与核心材料,构建面向突发事件的室内空气净化与病原体消杀技术。

▶  多污染物源排放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技术。

重点突破移动源近零排放、非电行业NOx超低排放、VOCs多源全过程控制和超低排放监测监管等关键技术,研发多污染物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等关键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构建多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体系,选择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开展工程示范,支撑重点行业实现多污染物超低排放。

▶  多污染物多尺度跨行业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

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费效评估,突破多目标协同减排路径优化、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调控、重污染过程预警与实时评估等关键技术,开发能源—大气环境精细化动态耦合与减污降碳评估模型,构建PM2.5与O3协同控制智慧决策支持平台。

 

小望家能提供的大气污染监管平台

环境大气污染监管平台

相关新闻


年总结计划写了没?来朋友圈看瞭望产品的表演

各位亲,年总结计划写了没?,瞭望产品们又开始“七嘴八舌”了,来朋友圈看它们的各种表演


热气腾腾的世界要回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年终岁末,这个冬天还没结束,有些事情却迫不及待焕发春的生机,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疫情新的节点,世界似乎换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浙商包机出国抢订单,川商组团出海拓市场,那个热气腾腾的世界,似乎回来了


一文揭秘瞭望人为何如此优秀

总有人问我,说你们瞭望在行业内挺不错,到底怎么个不错法,咱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今天就从4个方面,有理有据给你讲明白,瞭望人为什么如此优秀


您好,让我重新自我介绍一下:四川瞭望,安全环保守护者

2008年,四川瞭望在天府之国成都市高新区诞生,根植于电子科技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从国内第一款全自动智能化振动测试仪器出发,到2022年,逐步构筑起以“安全环保监测”为核心的企业发展版图。 从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发,国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行动不断升级,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四川瞭望迎战大气污染管控新需求,专注“安全环保监测”,凭一专多能,塑全面格局。秉承“一专”——专注监测技术,铺开“多能”——细化安全环保领域。


环保人看过来!新出炉《“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你有关

日前,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联合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十大重点任务,重点发展一系列环境监测技术。


四川瞭望助力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园区智慧管理”

四川瞭望凭借专业设备优势与AI识别技术能力,成功中标的“成都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高空瞭望系统建设项目”目前已运行数月,在该项目中,瞭望提供优质设备与专业技术服务,助力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管理部门将日常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化、数字化、智慧化。